心疼的底线
发布时间:2012年2月12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22日
作者:大卫 文章ID:1344 浏览:
作者:大卫 文章ID:1344 浏览:
有一次,去国家图书馆,公交车开到西单的时候,上来一个乞丐,一脸的疲惫与沧桑,背着又大又沉的包裹,他只坐一站地。售票员和司机呵斥他下去,而乞丐就是不下去——他的眼里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的渴求。就在售票员把他往下推的时候,全车的人——包括我自己——没有一个想帮他打一张票,尽管只有区区的一块钱。最后,那个年老的乞丐还是被推下车了,司机像躲避瘟疫似的,迅速关上了车门。
不久前,几个文友开车到郊区,吃肥牛火锅。远远地,只见一头漂亮的小黄牛拴在那家饭店的门口,常在这家吃的一个文友说,诸位过来看看,想吃哪一块肉,尽管说。他把手指向着头小黄牛。我知道,他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然他就不会接着这样说了:你们来一次不容易,今天我请你们吃顿活肉。我问什么叫活肉?他说就是这头牛身上的任一块肉,只要是看中,马上就活割……太恐怖了,当时就想走,但又怕扫朋友的兴,最后,还是坐进了包间。但当各种各样的牛肉片一端上来,我比谁都涮得欢。当我打着酒嗝从饭店出来,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这有什么,不是还有活吃猴脑的嘛。
自有这种想法,我就知道我的心,不知何时已变硬了。以前——我可是一个连青蛙都不敢捉的人。记得小时候,为了一只小兔子不吃草我会心疼好几天。而现在,我却可以吃“活肉”了。更为可怕的是,心硬就心硬罢了,却总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平时,在编杂志的过程中,我也接到许多诸如妹妹卖肾为哥哥治病、8岁小女孩为瘫痪母亲撑起一片亮丽晴空之类的稿子……但,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也许会有瞬间的感动,我却不会为某一件具体的事儿心疼不已了。现在,我不是怕流泪,而是怕我流不出泪。我是写诗的,我知道,如果双眼成了断流的黄河,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除了辣椒水之外,以后还有什么事、什么人能让我流泪?如果我的心,连疼的感觉都没有,那不死了吗?也许,我的心还没有死,既然如此,那么让我心疼得那根底线在哪里——在得出答案之前,先让我把我的那颗心,想象成一只有刻度的量杯。进一步的比喻是这样的,总有些事,会像最后冲刺的运动员,撞了某条刻度线,使我心为之一颤两颤三颤……
有时回来晚了,坐地铁一直要坐到终点站。在穿过那段幽长而晦暗的通道时,总是不由地想,如果这时候,前面有一个歹徒正在对一个弱者实施抢劫,我是偷偷地溜走还是冲上前去?如果我遇到有人不讲道理地打人,我的心能否因那个被打的人而疼上一会儿,并且走上前去制止?面对身外的事,假设我们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丧失了心疼的能力,那么,最后的情况肯定是这样的——没一个人能明哲保身。
朱学勤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对一个叫马丁的神父所写的一首悔恨诗,深有感触。那首诗是这样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者,我不是共产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认为我说话了。
这首诗,可能有许多种理解,就连朱先生本人也说:“我回上海后,渐渐在报端上见到人引用这段文字,只是每见一次,就增添新的歧义……”现在,我又引用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使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演习。
最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疼别人(包括动物与植物)吧,因为那就是心疼你自己。
不久前,几个文友开车到郊区,吃肥牛火锅。远远地,只见一头漂亮的小黄牛拴在那家饭店的门口,常在这家吃的一个文友说,诸位过来看看,想吃哪一块肉,尽管说。他把手指向着头小黄牛。我知道,他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然他就不会接着这样说了:你们来一次不容易,今天我请你们吃顿活肉。我问什么叫活肉?他说就是这头牛身上的任一块肉,只要是看中,马上就活割……太恐怖了,当时就想走,但又怕扫朋友的兴,最后,还是坐进了包间。但当各种各样的牛肉片一端上来,我比谁都涮得欢。当我打着酒嗝从饭店出来,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这有什么,不是还有活吃猴脑的嘛。
自有这种想法,我就知道我的心,不知何时已变硬了。以前——我可是一个连青蛙都不敢捉的人。记得小时候,为了一只小兔子不吃草我会心疼好几天。而现在,我却可以吃“活肉”了。更为可怕的是,心硬就心硬罢了,却总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平时,在编杂志的过程中,我也接到许多诸如妹妹卖肾为哥哥治病、8岁小女孩为瘫痪母亲撑起一片亮丽晴空之类的稿子……但,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也许会有瞬间的感动,我却不会为某一件具体的事儿心疼不已了。现在,我不是怕流泪,而是怕我流不出泪。我是写诗的,我知道,如果双眼成了断流的黄河,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除了辣椒水之外,以后还有什么事、什么人能让我流泪?如果我的心,连疼的感觉都没有,那不死了吗?也许,我的心还没有死,既然如此,那么让我心疼得那根底线在哪里——在得出答案之前,先让我把我的那颗心,想象成一只有刻度的量杯。进一步的比喻是这样的,总有些事,会像最后冲刺的运动员,撞了某条刻度线,使我心为之一颤两颤三颤……
有时回来晚了,坐地铁一直要坐到终点站。在穿过那段幽长而晦暗的通道时,总是不由地想,如果这时候,前面有一个歹徒正在对一个弱者实施抢劫,我是偷偷地溜走还是冲上前去?如果我遇到有人不讲道理地打人,我的心能否因那个被打的人而疼上一会儿,并且走上前去制止?面对身外的事,假设我们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丧失了心疼的能力,那么,最后的情况肯定是这样的——没一个人能明哲保身。
朱学勤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对一个叫马丁的神父所写的一首悔恨诗,深有感触。那首诗是这样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者,我不是共产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认为我说话了。
这首诗,可能有许多种理解,就连朱先生本人也说:“我回上海后,渐渐在报端上见到人引用这段文字,只是每见一次,就增添新的歧义……”现在,我又引用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使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演习。
最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疼别人(包括动物与植物)吧,因为那就是心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