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
作者:未知 文章ID:23696 浏览:
【原文】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导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节选自《明史·王绂传》)
[注释]①楮: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氍毹:地毯。
【问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④博学,【工歌诗】
②明【旦访其人赠之】
⑨同列【语之曰】
④绂【颔之而已】
9.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动掣古人白期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何以战,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绂日:“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
11.选文中写了王绂的三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行?(2分)
【参考答案】
8.(4分)①善于
②早晨
③告诉
④点头
9.(2分)B(例句及B项“以”可译为“因为”;A项“以”可译为“用”;C项“以”连词,可译为“以致”;D项“以”介词,可译为“凭借”。)
10.(2分)王绂回答(说):“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
11.(2分)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遏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待,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他(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小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
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的清高耿直,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