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
作者:未知 文章ID:48160 浏览: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品茗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问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见偶语 偶:偶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①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②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齿……则人人自坚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亲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之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启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朝廷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千万滥赏滥伐。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家就会长治久安。
本试题转自《品茗-高中学生的网上之家》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译文:【 】
②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
译文:【 】
【参考答案】
11、D
应为“成双”
12、D
两个“乃”都释为“于是”。A项“以”:①“用”,②“而”;B项“见”:①表被动,②看见;C项“为”:①“担任”,②“作为”“当作”。
13、C
ABD中均有与张良“善谏”无关的内容。
14、B
错在“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反”的表述,原文无此意思。
15、A
错在“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的表述,应为“把握恰当时机劝谏。
16、⑴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
⑵使在上者无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者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无忧患,利益延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