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背叛

发布时间:2021年6月24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余显斌  文章ID:49336  浏览:

【原文】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问题和参考答案】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答案: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及对他自身的描写来概括。
    答案: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结合文本从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时,说理要明确,要用文本内容进行佐证。
    答案:(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2分)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 下一篇:“红学泰斗”周汝昌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