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秋日笔记

发布时间:2021年9月4日  更新时间:2023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1347  浏览:

【原文】
    秋日笔记
    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挥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
    一阵秋风掠过,它细长而微微泛红的触角轻轻舞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
    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我突然想起如今已是秋天了,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秋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
    看来,这是一只失去同伴而且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
    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被惊吓得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不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自作多情,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天快要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一旦发声,那便是对生活的歌唱),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寂寥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穿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满城灯火次第亮起,灿烂无比。金铃子啊,今夜,你将在这个城市中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你又将撤向哪里?
    (取材于尚建荣的《秋日笔记》)

【问题】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因为怜惜却无力帮助已经冻僵又无处避寒的金铃子,作者秋日里的生活黯然失色。
    B.卑弱微小的金铃子与作为“地球主宰者”的人类,在寒冷到来时才会有惊人的相似。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灿烂无比的满城灯火,预示着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D.文章对金铃子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尤其是几处动作描写,工笔刻画,生动传神。
    E.文章以时间为序,由白天到入夜,脉络清晰,并将联想与感悟穿插其中,情思细腻。
    18.第二段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金铃子的后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9.文章引用《豳风·七月》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结尾的两个问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结尾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7.(4分)
    D、E(A“怜惜”“已经冻僵”与原文不符,且并非因此“黯然失色”;B与文意不符;C“预示……”歪曲原意)
    答对一项得2分。
    18.(4分)
    用了比喻修辞(1分)及细节描写手法(1分);表达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之情(1分),及对大自然杰出创造的赞叹(1分)。
    意思对即可。
    19.(4分)
    引出下文作者的联想(1分。要点“引出下文”);诗中蟋蟀的境遇与后文金铃子义无反顾地逃离形成对比(2分。“对比”1分,具体内容1分);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添了文采”)(1分。要点“丰富内涵”或“增添文采”)。
    意思对即可。
    20.(6分)
    运用了第二人称方式(1分),表达出作者对金铃子命运的关切(1分),便于直接抒情,表达更亲切,(1分)突出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主旨(2分,“突出主旨”1分,具体内容1分),引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意思对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节气
  • 下一篇:先是莎车①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