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冬日香山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6日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52277  浏览:

【原文】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说,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面的巨石也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放,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上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椅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囊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雾茫茫,亭台隐隐,脚下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闻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他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梁衡文集《觅渡》)

【问题】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②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静”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③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⑤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答:【    】【    】
    19.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①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5分)
    答:【    】
    20.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5分)
    (1)文章第③段所讲的“重负”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2)文章第⑤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答:【    】
    21.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答:【    】

【参考答案】
    18.(4分)BE(A选项认为作者对另外三季的态度是“淡漠甚至厌恶”,一是文中无据,二是作者写另外三季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冬。选择本项是犯了忽视整体观照而解读的错误。C选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D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19.(5分)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1分)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2分)。引领出(1分)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1分)(说“喜悦”不说“惊喜”的给1分,只写引出下文的不给分,写出对引出文章的话题的或对全文起领起作用的没有说对全文话题或内容的给1分。)
    20.(5分)(1)(2分)指的是“满世界攀附于山的花叶”(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1分)和“满世界没完没了的游客”(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1分)。(“重负”的卸下,是香山另一面性格在冬日得以显现的关键条件。解读此概念,注意“重”“负”)
    (2)(3分)香山万物凋零却依然伟岸,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万物凋零依然伟岸”(1分);“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2分)
    21.(4分)答案示例: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衰感叹(1分)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静、骨气的本质(1分),与前文呼应(1分),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更进一步的思考。(1分)答案要点:①点明主旨(或篇末点题)(1分)②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或清与硬骨)(1分)③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首尾呼应)(1分)④引发读者对发现香山性格另一面的无限感慨(引发感慨)(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核裂变是一个质量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这个过程释
  • 下一篇: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
  • 【推荐文章】

  • 与命运搏斗的天才残疾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节

    【原文】 与命运搏斗的天才残疾人女作家海伦 凯勒(节选) 海伦 凯勒在出生18个月后...

  • 卜算子·漫兴

    【原文】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 别薛华

    【原文】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

  •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原文】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①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

  • 浣溪沙

    【原文】 浣溪沙 王国维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 为惜花香...

  • 行路难(其一)

    【原文】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

  • 【最新文章】

  • 与命运搏斗的天才残疾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节
  • 母爱像棉花盛开
  • (1)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发挥你的想象,描述
  •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孟子的“乐以
  • 草木恩典
  • 4.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
  • 5.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
  • (3)下面有关写作的短文,从语意连贯和表意
  • 6.请你用对偶的形式,根据下面的文字为图书馆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卜算子·漫兴
  •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 终南别业
  • 在当今中华大地的许多乡村,每逢农历年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