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同车人的啜泣》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
作者:未知 文章ID:67540 浏览:
【问题】
14.木心《同车人的啜泣》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想给他盖件衣服却又没有去做等。
(1)请结合文本分析论述“我”为什么如此矛盾纠结?(2)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种矛盾纠结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1)①“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说明我一般不会随随便便对人施予同情。
②“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我理解并尊重他的隐私,怕自己冒失地去关心,反而让他尴尬。
③“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内心同情,想要帮他,却又怕被他误解。
④“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睡梦中他可以忘却一切,怕扰醒他,让他重陷烦恼中。
(2)示例一:这纠结体现了“我”的操守和修养,不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给人同情与施舍,是“清高”,更是我对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尊重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关爱。
示例二:“我”没有必要活得这么纠结。人就应该像“蓝衣黑伞人”感受真实的情感,享受简单的快乐,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试题分析】关键是对题目的理解和答题角度的切入。第(1)题问的是对“我”内心纠结原因的分析。“我”的纠结既有自己的原因,更有对对方的考虑,所以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回答。“我”本就是一个“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的人,但面对一个男人的啜泣又不能无动于衷;当准备安慰他时,又在乎对方是否接受、能否理解,是否侵犯了对方的隐私,等等。第(2)题实际是对作者心理及为人的探究,“我”的纠结既反映了“我”有自己的做人准则、有自己的操守;不轻易地表达对一个伤心人的关怀,既是对对方的尊重,当然也可能有自己考虑过多的原因等。
【试题述评】本次选择的文本是散文,与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体一样。但由于木心作品的特殊性,加上所选文字有着一定的情节性和较多的对话描写,有不少考生误判为小说。也就导致题目解答中专业术语的错误运用。这也可能是命题者没有想到的,其实只要在题目中明示一下即可。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小说和散文阅读及答题上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近三年安徽卷在散文文本的选择上有加大阅读难度的倾向,这也是符合“阅读”的本来意义,只要能读懂文本,题目应该是不难做的。适度地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本,并从中感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准,是要应该引起考生关注的。本文看似易读,但真正读懂也不是很容易的,好在题目设置的难度不大,都是常轨性。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让自己和这文字的作者一起,细读文本,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像他那样去体察最细微的情绪,经历无可名状的情感的起伏,和他的文字一起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