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
作者:未知 文章ID:80138 浏览:
【问题】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参考答案】
15.(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