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
作者:未知 文章ID:80432 浏览:
【问题】
29.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参考答案】
29.《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是比较典型的扁平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了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把人物“类型化”“漫画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真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如此“长厚”“多智”的人,作为文学形象,他们与历史存在也有距离。
2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利用文章观点来解答问题的能力。“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这两句话来看,《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诸葛亮”这两个形象就是“扁平人物”,作品重点突出刘备的“长厚”和“诸葛亮”的“多智”,把人物作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进行刻画,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伪”“近妖”则说明,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样“长厚”“多智”的人,所以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又与历史存在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