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
作者:未知 文章ID:83665 浏览:
【问题】
6.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莫言《朗读与呐喊》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答案】(1)为了深化文章主旨。“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每点2分,共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看题目主要是发生于“我”、“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宕开一笔”也称之为“闲笔”,就是主发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在写文章上,其实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构的安排、中心的表达、调动读者的兴趣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是无法让读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但是,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而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题目设问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而没有用“表达有什么作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设问方式,也是以此任务事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避开答题套路。这一“延宕”或“闲笔”写法,主要从对揭示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引发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鉴赏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