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那个时代永远不会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2年2月12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5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1371 浏览:
作者:未知 文章ID:1371 浏览:
2007年11月28日下午,山西省文学院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她作为压轴人物给为期一周的山西作家研修班讲课。
身着粉色薄衫的舒婷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的时候,竞引起明星般的轰动效应。这个习惯在公众场合保持沉默姿态的女人,用柔和低缓的声音开始了她的讲述。
一个作家的写作和他(她)成长的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舒婷来自美丽的小岛鼓浪屿,但却经历了一段艰辛的青春时光。“我在填履历表时,只能填到初中,上初二时‘文革’就开始了。”到山区插队时的舒婷将诗歌当成自己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她写的很多诗都被当地传颂。回城后,她做过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每天焊灯泡的工人舒婷,手上被锡水烫得都是泡。1976年,北岛写信给她,建议把《橡树》改为《致橡树》,并在1978年把这首诗发在了《今天》创刊号上。《致橡树》迅速赢得读者,也使得舒婷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文坛还存在“假大空”的风气,诗歌还停留在歌颂式、口号式的审美水准上,有很多人写文章甚至画漫画批评、抵触“朦胧诗”。1980年,在福建省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我当场就痛哭着跑了出去,我没法和他们说诗。我只想关在家里写自己的东西,任何量级的桂冠对我来说都太沉重了。”“朦胧诗人”成为舒婷的一种负担,至今她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到大学演讲。
在今天再回头看“朦胧诗”,舒婷认为虽然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诗人各有各的风格,但他们对时代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对从前诗风的创新,即使现在看来有缺陷,但当时确实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
身着粉色薄衫的舒婷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的时候,竞引起明星般的轰动效应。这个习惯在公众场合保持沉默姿态的女人,用柔和低缓的声音开始了她的讲述。
一个作家的写作和他(她)成长的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舒婷来自美丽的小岛鼓浪屿,但却经历了一段艰辛的青春时光。“我在填履历表时,只能填到初中,上初二时‘文革’就开始了。”到山区插队时的舒婷将诗歌当成自己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她写的很多诗都被当地传颂。回城后,她做过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每天焊灯泡的工人舒婷,手上被锡水烫得都是泡。1976年,北岛写信给她,建议把《橡树》改为《致橡树》,并在1978年把这首诗发在了《今天》创刊号上。《致橡树》迅速赢得读者,也使得舒婷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文坛还存在“假大空”的风气,诗歌还停留在歌颂式、口号式的审美水准上,有很多人写文章甚至画漫画批评、抵触“朦胧诗”。1980年,在福建省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我当场就痛哭着跑了出去,我没法和他们说诗。我只想关在家里写自己的东西,任何量级的桂冠对我来说都太沉重了。”“朦胧诗人”成为舒婷的一种负担,至今她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到大学演讲。
在今天再回头看“朦胧诗”,舒婷认为虽然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诗人各有各的风格,但他们对时代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对从前诗风的创新,即使现在看来有缺陷,但当时确实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