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死亡
发布时间:2012年2月23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4日
作者:刘德水 文章ID:1633 浏览:
作者:刘德水 文章ID:1633 浏览:
过去,常在乡间看见死人出殡的情景。十几个人抬着一口硕大的棺材,前有执事,后有送葬队伍,浩浩荡荡,满街满巷。若非死者亲友那如歌的哀哭,简直无法让人想到这是为死人送葬。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死亡”的理解都很肤浅,以为人死了,出殡,办大事,也就完了。很普通,很平常,没什么可想的,更没什么可说的。直到30岁那年,经历了更多的世事沧桑,又亲睹了母亲的去世,我才对“死亡”这两个字产生了深刻的感受。
母亲是因病去世的,她得的是肺癌。开始,我们还瞒着她,后来,在她的一再要求下,我们才向她讲明病情。她很平静地接受了。或许因为知道大限之期不远,母亲开始料理自己的身后之事,把我们几个子女一一叫到跟前,个个嘱咐一番,又对父亲的未来作了安排,头脑相当清楚,一点不乱。最后一夜,我守在母亲身边,不时喂她一点水。那一夜,我始终没合眼。直到清晨6点,母亲还睁开眼,关照我说:“你去睡一会儿吧,有事我叫你!”然后她就合上眼,睡着了。可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一个小时后,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就像疲劳过后的长叹一样,再没有了呼吸。73岁的母亲,永远地歇息了。
望着眼前静卧着的母亲,我清醒地意识到,这就是“死亡”。我们活着的人将来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当然也包括我。我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一阵强烈的恐惧,这恐惧并非由于怕死,而是源于死亡的神秘。刚才,母亲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用她的语言,用她的爱心,和我交流着,或者说,刚才她还是我的母亲,可就在这一瞬间,那一声长叹之后,母亲就没了,那个血肉之躯的生命就从这世上消失了。眼前的不再是我的母亲,只是母亲的遗体。母亲哪里去了呢?大凡消失的东西,都有去向,但母亲去向何方了呢?谁也不知道。这没有去向的消失是多么不可思议!在震颤与迷茫中,只有一个意识格外清晰:不管母亲有无灵魂,也不管她的灵魂去向哪里,总之我是从此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母爱。眼前的“母亲”,再也不会说“你去睡吧,有事我叫你!”甚至呼吸,甚至长叹……
从那以后,母亲的死,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为我咀嚼、回味的对象。它像一个难解又诱人的谜团,时时吸引着我,叩击着我的心灵之门。
可是我始终找不到答案。只是在寻解的过程中渐渐清楚了一点,即认识死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生的过程。对死的体悟愈深,对生的热爱就愈烈。或者说,生之可恋,生之价值,其实并无别的原因,根本就在一个死的存在。试想,如果生命真如秦王汉武所企盼的那样,能够长生不老,那么活着还有意思吗?连意思都没有,更遑论什么意义?
这未免有些消极。不如这样说吧,生命的珍贵不假外求,一切从外界强给生命的东西,似乎都与生命本身无关。生的价值,只在生自身。具体说,是因为我们活着,没有第二次,而且仅这一次也不可能永久到无限,所以这活才显得可爱,才弥足珍惜。
自然,珍惜也者,并非意味着可以不顾一切地苟且偷生,而是说,要把生命活得质量高一些。质量高低,可以人各有异,我自己的看法,是要活自己的,不趋附,不随俗,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原,虽覆一篑,时,吾进也。”这样,尽管死亡依旧神秘,但我们毕竟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活得更紧凑,更充实。待到将来我们也呼出那最后一口气时,不管我们去向何方,心里都会觉得更踏实些。
母亲是因病去世的,她得的是肺癌。开始,我们还瞒着她,后来,在她的一再要求下,我们才向她讲明病情。她很平静地接受了。或许因为知道大限之期不远,母亲开始料理自己的身后之事,把我们几个子女一一叫到跟前,个个嘱咐一番,又对父亲的未来作了安排,头脑相当清楚,一点不乱。最后一夜,我守在母亲身边,不时喂她一点水。那一夜,我始终没合眼。直到清晨6点,母亲还睁开眼,关照我说:“你去睡一会儿吧,有事我叫你!”然后她就合上眼,睡着了。可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一个小时后,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就像疲劳过后的长叹一样,再没有了呼吸。73岁的母亲,永远地歇息了。
望着眼前静卧着的母亲,我清醒地意识到,这就是“死亡”。我们活着的人将来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当然也包括我。我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一阵强烈的恐惧,这恐惧并非由于怕死,而是源于死亡的神秘。刚才,母亲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用她的语言,用她的爱心,和我交流着,或者说,刚才她还是我的母亲,可就在这一瞬间,那一声长叹之后,母亲就没了,那个血肉之躯的生命就从这世上消失了。眼前的不再是我的母亲,只是母亲的遗体。母亲哪里去了呢?大凡消失的东西,都有去向,但母亲去向何方了呢?谁也不知道。这没有去向的消失是多么不可思议!在震颤与迷茫中,只有一个意识格外清晰:不管母亲有无灵魂,也不管她的灵魂去向哪里,总之我是从此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母爱。眼前的“母亲”,再也不会说“你去睡吧,有事我叫你!”甚至呼吸,甚至长叹……
从那以后,母亲的死,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为我咀嚼、回味的对象。它像一个难解又诱人的谜团,时时吸引着我,叩击着我的心灵之门。
可是我始终找不到答案。只是在寻解的过程中渐渐清楚了一点,即认识死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生的过程。对死的体悟愈深,对生的热爱就愈烈。或者说,生之可恋,生之价值,其实并无别的原因,根本就在一个死的存在。试想,如果生命真如秦王汉武所企盼的那样,能够长生不老,那么活着还有意思吗?连意思都没有,更遑论什么意义?
这未免有些消极。不如这样说吧,生命的珍贵不假外求,一切从外界强给生命的东西,似乎都与生命本身无关。生的价值,只在生自身。具体说,是因为我们活着,没有第二次,而且仅这一次也不可能永久到无限,所以这活才显得可爱,才弥足珍惜。
自然,珍惜也者,并非意味着可以不顾一切地苟且偷生,而是说,要把生命活得质量高一些。质量高低,可以人各有异,我自己的看法,是要活自己的,不趋附,不随俗,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原,虽覆一篑,时,吾进也。”这样,尽管死亡依旧神秘,但我们毕竟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活得更紧凑,更充实。待到将来我们也呼出那最后一口气时,不管我们去向何方,心里都会觉得更踏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