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托尔斯泰
发布时间:2012年4月13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
作者:刘心武 文章ID:2153 浏览:
作者:刘心武 文章ID:2153 浏览:
近读曹禺女儿万方所写的《我的爸爸曹禺》,其中提到曹禺有一次向她吐露真情,提及想成为托尔斯泰,她记录下来后,一日给父亲看,谁知曹禺看了后竟“急得一夜没睡好”,辩白说:“你呀,你真是害了我,我想当托尔斯泰,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就曹禺,还想当托尔斯泰?”万方便说:“你想当。”把“想”字用力地强调出来,意思是,没说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了,只不过是想当,想想而已。但曹禺对此仍然战战兢兢,不敢承认,更反对将此心愿公开,最后宣称,如公开了,他便会说,都是当编辑的女儿瞎编的。
感谢万方将曹禺的这一宏愿公诸于世。曹禺不仅有想当列夫·托尔斯泰的天赋权利,而且应当说,他也本是具有成为列夫·托尔斯泰的潜质的。他那写于20岁出头的《雷雨》或许确实还不免幼稚,后来的《日出》便圆熟多了,及至《北京人》,应当说不仅已具有了个人的风格,也相当有深度。《家》虽是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但大大地升华了原著,艺术上非常地完整;《原野》或许不能算太好,但那才气的横溢,可谓咄咄逼人。到20世纪40年代又有《蜕变》,并在香港自编自导了电影《艳阳天》,都是不可小觑的力作。如果将这旺盛的创作势头恣肆下去,坚持几十年不中断,想当托尔斯泰不仅合情合理,也未必就不能成为事实!
曹禺后半生的创作,相对于青年时代不仅数量上锐减,为人称道的程度也大不如前。而且,一个原是生龙活虎、具有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力的大才子,逐渐地变得没有自信,谦虚得没有道理,甚至于真诚地自轻自贱,偶尔向至亲骨肉透露了终生宏愿,或至少是终生的遗憾,却又害怕一旦“泄露”,招致“天大笑话”的讥讽。这真是一代才子的大悲剧啊!
曹禺后期创作力的衰退,原因当然不止一端,这里只是想说,如果连曹禺这样的人“想当托尔斯泰”自我心理上都必得承受着万钧“罪感”,那可真是太没有意思了!
忽然又想到丁玲,当年批判她,罪状中的一条便是她在自己家里墙上挂照片,把自己的照片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挂在了一面墙上。当年的丁玲正处在创作旺盛期,佳作迭出,且有望继续喷发,如果她宣称自己“想当托尔斯泰”,实在是我们这个民族应拍手称快并大力扶植,使其终能如愿的一桩大好事!可是在批判“丁、陈反党集团”时,她那将自己的照片与列夫·托尔斯泰画像挂在了一面墙上的行为,却被作为了她的狂妄悖谬的“铁证”。
连丁玲、曹禺,都容不得他们“想当托尔斯泰”,可想当时是怎样的一种“人文氛围”啊!
我们当然要提倡谦虚谨慎,当然不支持任何不自量力的妄想奇行,但是我们有的时候是不是也太压抑个人的自信心与创造豪情了?那时,我们总埋怨文学家,说他们里头怎么就出不了煌煌文豪。这埋怨可能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然而,我非常希望能像现在这样允许中国的文学家公开地说出他们“想当托尔斯泰”、“想当曹雪芹”,并且不给他们以“罪感”的压抑,不呵斥他们为“可笑”,不批判他们为“狂妄”,而是给他们以鼓励、以鞭策!
感谢万方将曹禺的这一宏愿公诸于世。曹禺不仅有想当列夫·托尔斯泰的天赋权利,而且应当说,他也本是具有成为列夫·托尔斯泰的潜质的。他那写于20岁出头的《雷雨》或许确实还不免幼稚,后来的《日出》便圆熟多了,及至《北京人》,应当说不仅已具有了个人的风格,也相当有深度。《家》虽是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但大大地升华了原著,艺术上非常地完整;《原野》或许不能算太好,但那才气的横溢,可谓咄咄逼人。到20世纪40年代又有《蜕变》,并在香港自编自导了电影《艳阳天》,都是不可小觑的力作。如果将这旺盛的创作势头恣肆下去,坚持几十年不中断,想当托尔斯泰不仅合情合理,也未必就不能成为事实!
曹禺后半生的创作,相对于青年时代不仅数量上锐减,为人称道的程度也大不如前。而且,一个原是生龙活虎、具有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力的大才子,逐渐地变得没有自信,谦虚得没有道理,甚至于真诚地自轻自贱,偶尔向至亲骨肉透露了终生宏愿,或至少是终生的遗憾,却又害怕一旦“泄露”,招致“天大笑话”的讥讽。这真是一代才子的大悲剧啊!
曹禺后期创作力的衰退,原因当然不止一端,这里只是想说,如果连曹禺这样的人“想当托尔斯泰”自我心理上都必得承受着万钧“罪感”,那可真是太没有意思了!
忽然又想到丁玲,当年批判她,罪状中的一条便是她在自己家里墙上挂照片,把自己的照片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挂在了一面墙上。当年的丁玲正处在创作旺盛期,佳作迭出,且有望继续喷发,如果她宣称自己“想当托尔斯泰”,实在是我们这个民族应拍手称快并大力扶植,使其终能如愿的一桩大好事!可是在批判“丁、陈反党集团”时,她那将自己的照片与列夫·托尔斯泰画像挂在了一面墙上的行为,却被作为了她的狂妄悖谬的“铁证”。
连丁玲、曹禺,都容不得他们“想当托尔斯泰”,可想当时是怎样的一种“人文氛围”啊!
我们当然要提倡谦虚谨慎,当然不支持任何不自量力的妄想奇行,但是我们有的时候是不是也太压抑个人的自信心与创造豪情了?那时,我们总埋怨文学家,说他们里头怎么就出不了煌煌文豪。这埋怨可能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然而,我非常希望能像现在这样允许中国的文学家公开地说出他们“想当托尔斯泰”、“想当曹雪芹”,并且不给他们以“罪感”的压抑,不呵斥他们为“可笑”,不批判他们为“狂妄”,而是给他们以鼓励、以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