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9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8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134  浏览:

【原文】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于·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1)大隗: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4)辞:谢绝。(5)奚:何,什么。

【问题】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1)河伯始旋【其】面目    (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    (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    (2)【是】进亦忧,退亦忧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2、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13.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9、(1)按时(2)穷尽,尽(3)拜见,拜访(4)正好,恰好
    10、D
    11、(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2.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13.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评分意见:
    第9题4分,每小题各1分。
    第10题2分。
    第11题4分,每小题各2分。
    第12题4分,每答对1个成语得1分,共2分;共同点2分。
    第13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轻松读经典
  • 下一篇:“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
  • 【推荐文章】

  • 春雪

    【原文】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

  • 生死攸关的烛光

    【原文】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 乡愁

    【原文】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

  • 土地与庄稼的联想

    【原文】 土地与庄稼的联想 阿来 ①在离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

  • 最后一个鸡蛋

    【原文】 最后一个鸡蛋 郑渊洁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

  • 春望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 【最新文章】

  • 11月6日,在北京南三环万柳桥附近发生了感人
  • 你有多重要
  • (1)根据关键词的提示填空。关键词:状元桥
  • (2)根据提示填空。接着上面所述的故事,该
  • (6)《渔家傲·秋思》中词人正面揭示自己和
  • (7)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将愁怨翻出新意,
  • 冰心《谈生命》(节选)
  • 《公输》选段
  • 商汤见伊尹
  • 8、今年5月下旬,我市举办了中国盐城首届茉莉
  • 父子性刚
  • 国庆阅兵,谁是观众
  • 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
  • 5、“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
  • 6、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