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筷子中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30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6997  浏览:

【原文】
    筷子中的文化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有删改)

【问题】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名称由来——悠久历史——器形的变化——【②】
                            【①】

【参考答案】
    12.(3分)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3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14.(4分)①制作材料②文化内涵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魏公叔痤病
  • 下一篇:节制是心灵的闸
  • 【推荐文章】

  • 爱是最大的出息

    【原文】 爱是最大的出息 张翔 ①我有一个很个性的朋友,她从小到大都住在城西的小平...

  •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原文】 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梁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

  • 母亲的鞋架

    【原文】 母亲的鞋架 澜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

  • 细柳营

    【原文】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

  • 淮上与友人别

    【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

  • 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 【最新文章】

  • 汉字之美,美在多维
  • (6)李白《行路难》中的“【 】,【 】”和
  • 槭树下的家
  • 感伤是一种情怀
  • 味蕾上绽放的爱
  • 13.理解下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某银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
  • 创业文化已成为宿迁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的建设
  • 寒塘
  •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
  • “不,你得留下!我发誓——这个誓言会被遵守
  • 10.语文活动:请在下面两幅图中任选一幅。说
  • 老师,请您记住我
  •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
  • 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