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岳阳楼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7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22日
作者:范仲淹  文章ID:7180  浏览:

【原文】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问题】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
    (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开: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偕:
    25.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26.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7.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参考答案】
    24.(1)具:通“俱”,全,皆。
    (2)开:放晴。
    (3)去:离开。
    (4)偕:全,都。
    2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6.(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27.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观书有感
  • 下一篇:28.综合性学习班里组织了一次“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
  • 【推荐文章】

  • 破阵子·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

    【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 汉江临眺

    【原文】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

  • 行香子·树绕村庄

    【原文】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①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

  • 送友人

    【原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

  • 春芽

    【原文】 春芽 李岭 一觉醒来 伸出 稚嫩的手 抓住天边 那一弯 飘动的彩虹 穿进 用美梦...

  • 秋夜曲

    【原文】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

  • 【最新文章】

  • 28.综合性学习班里组织了一次“到民间采风去
  • 【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
  • ①总不会忘了江南那架在水上的圆拱桥。②桥是
  • 永州的绿水青山曾哺育了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 贫困不是理由
  • 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
  • “中国式浪费”昭示国人精神贫困
  • 16.从下列画线的短语中,找出与示例结构相同
  • 4、对对联(2分)上联:诚实守信立根本下联:
  • 5、初中三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一定读了不
  •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 钟繇①
  • (5)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
  • 秦西巴纵麑
  • 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