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发布时间:2013年1月10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085  浏览: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题】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4、D(志: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快乐
  • 下一篇: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 【推荐文章】

  • 过故人庄

    【原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

  • 次北固山下

    【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

  • 为爱挺直

    【原文】 为爱挺直 郭华悦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

  • 次北固山下

    【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

  • 开发小行星漫想

    【原文】 开发小行星漫想 ①人类对小行星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根据对拜访地球的小行星...

  • 我看到了一条河

    【原文】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 【最新文章】

  • 8.参照例句,仿写句子。例句:自立是骨,没有
  • 愚公移山
  • (6)现已74岁高龄的钟南山,曾在抗击非典中
  •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梧州市某中学举办“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金人破真定府,知府李邈死之。初,邈闻敌至,
  • 《岳阳楼记》选段
  • 7.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
  • 8.请从下面给出的俗语中任选—个,写一段意
  • (8)岑参《白雪歌送武叛官归京》中以花喻人
  • (9)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
  • (10)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