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鹦鹉鱼的睡衣

发布时间:2013年1月26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1日
作者:沈岳明  文章ID:8539  浏览:

【原文】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选自《意林》2007年第5期

【问题】
    7.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3分)
    8.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9.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分)
    10.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3分)

【参考答案】
    7.色彩艳丽    团结互助    很怕死    能织坚固的睡衣
    8.就能:强调鹦鹉鱼编织睡衣时间之短    才能:突出鹦鹉鱼睡衣之坚固
    9.因为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的鹦鹉鱼,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10.围绕“作茧自缚”回答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刘霆,湖州人,浙江林学院学生。为照顾患尿毒症的母亲,毅然“
  • 下一篇: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 【推荐文章】

  • 春望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心系一处

    【原文】 心系一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0;#0;心...

  •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东栏梨花

    【原文】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 绿色之恋

    【原文】 绿色之恋 葛道吉 ①那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林海。 ②进入绿林。便迷了眼睛,便绿...

  • 最美的书包

    【问题】1.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A.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B.这块块鲜...

  • 母亲石

    【问题】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

  • 【最新文章】

  • 鹦鹉鱼的睡衣
  • 对联
  •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记承天寺夜游
  • (5)和谐是什么?和谐是陶渊明的“山气日夕
  • 4.《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
  •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 陋室铭
  • “5·12”汶川大地震,数万生命罹难。“抗震
  • 5、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我只求内心的安宁,先生,而不被应接不暇的
  •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
  •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
  • 美哉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