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未知 文章ID:9984 浏览: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
20.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于
②拂
③衡
④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22.简答: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划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2分)
答:
23.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20.①于:从。②拂:违背。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然:这样。
解析: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文言词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重积累,通假字的解释应先写出所通的字,再进行解释。
评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常用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难度适中。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解析:注意关键词“故”“是”“苦”“劳”的翻译,还要注意译句的连贯、流畅。
22.立论;道理论证
解析: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本文显然为立论;道理论证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评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判断。
23.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段(1)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段(2)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1)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段(2)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4分,意思接近,表达清楚即可;答出“不行”得1分,分析原因得3分)
解析:这两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首段举例论证了舜等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次段进一步论证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痩,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