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6.依据材料,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写明理由。(4

发布时间:2013年8月29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2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11576  浏览:

【问题】
    6.依据材料,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写明理由。(4分)
    材料一: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三大特征:一,以道德的名义,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伤害和威胁。参与者有发帖者、跟帖者、网络看客三类。
    材料二:网络暴力行为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网络流行语:恶搞是智者的游戏。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坏人的头,献给受害人做祭品。
    材料三:网络现状:开放性,匿名性,无组织化,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管理不善。网络暴力普遍存在,网友对此褒贬不一。争论焦点:是否突破了道德底线,是否伴随侵权行为,是否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制定相关法规,应对网络暴力,回应网民的善意。搜狐老总张朝阳说,博客的实名制无法限制网络暴力。
    答:【    】

【参考答案】
    6.“网络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大致有“趋于规范”、“愈演愈烈”、“维持现状”、“销声匿迹”四类。答“趋于规范”类的4分起评,“愈演愈烈”、“维持现状”类的3分起评,“销声匿迹”类的2分起评。
    满分(4分)答案示例:
    “暴力”、“围攻”、“伤害和威胁”、“恶搞”、“砍下坏人的头”、“管理不善”等叙述强烈暗示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专家和人大代表建议制定相关法规加以应对,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该现象。材料倾向性明确:网民们有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也要担当起文明建设与维护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所以“趋于规范”是最合理的发展趋势。
    探究需要依据材料,但也要超前一步,看清了“网络暴力”的本质和危害,加以打击和规范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负责任的网民、网络管理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一定会很快行动起来。这里要探究的是发展趋势而非简单的结果。当然,在分析中加入“困难”、“艰巨”等字眼的答案会更完善。
    3分答案示例:
    ①“网络暴力”现象会愈演愈烈。理由要点:网民人多势众,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网络暴力有不少合理积极的成分,网络普及不可阻挡,网络看客推波助澜,网络自由发言的权力应该会得到保证等。
    ②“网络暴力”现象会维持现状。理由要点:专家、网民等意见分歧,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办法就是维持现状。“网络暴力”的定义的权威性值得怀疑。博客实名制等办法暂时还不能限制住网络暴力。
    认为会“愈演愈烈”的失之于消极,看到了“实名制度无法限制网络暴力”等客观困难,但没有关注到“网络暴力”的社会定性和公众对“网络暴力”巨大危害的逐渐清醒的认识。
    认为会“维持现状”的理由不够充分,这里同样是对扭转“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智者的游戏”的恶劣现状缺乏信心,对材料呈现的困难作出了错误的趋势判断。
    2分答案示例:
    “网络暴力”现象会销声匿迹。理由要点:挑战道德底线,伴随侵权行为,明显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国家必然会严加打击,结果就是消灭网络暴力。
    认为“网络暴力”现象会“销声匿迹”的可能是判断政府将采取以暴制暴的态度,这种做法在倒掉脏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不可取。如果认为这种现象会像许多网络时髦花样一样会自生自灭,那就该得0分了。
    深刻性不是答案的决定因素。
    简单抄录材料中的句子而缺少分析,视情况酌情扣分。
    脱离材料自说自话的视情况酌情扣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5.用力扔出纸飞机之前,很多人习惯把纸飞机放到嘴边哈一口气。
  • 下一篇:意外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