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有味嚼“薄膜”
作者:未知 文章ID:12001 浏览:
当年不知哪位“勇士”壮胆品尝了一下螃蟹,从此为后人留下菜肴中的美味。现在有人却津津有味嚼吃了一种薄膜,也有可能导致改变迄今人类认为包装薄膜不能食用的固有观念。
20世纪60年代起,塑料薄膜进入全盛时期。然而,作为食品包装材料来说,塑料薄膜还存在着毒性和公害问题。尤其是它不能吃,价格又随着石油行情而波动,因此国际包装市场热切盼望一种新“星”诞生。1973年底,日本终于捷足先登,首次将成果公布于众。
“新薄膜”是用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作材料,以塑料工业通用的造膜设备,吹制或拉伸而成,厚度可薄到几个微米。这种薄膜表面光洁、透明无暇,食用的安全性能媲美于糯米纸和肠衣,人们称之“食用薄膜”。这种作为包装材料的食用薄膜即使被扔在街头巷尾,也会奇妙地自行消失,不必有劳清洁工人。
食用薄膜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在于它使用的原料既非橡胶或石油,也非其他任何化工品,而是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的食物——淀粉。
谈起用淀粉制薄膜作为包装材料,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米纸。还在1902年,就有人把湿淀粉涂于板面烘干后剥下来,做成可供食用的“米纸”。这种米纸最初用于药品包装。后来扩大到食品行业,至今,我们见到的高级糖果里还有垫着米纸的。但米纸色泽浑浊、质地脆弱。这点先天不足竟断送了它的前程,随着岁月的消逝,米纸在全球将逐渐销声匿迹。
新的食用薄膜,原料仍然是淀粉,何以其性能却比米纸强百倍呢?奥秘就在于所用的淀粉原料是经过良好改性的,自然界大部分植物的种子(如稻、麦、玉米)或块根块茎(如甘薯、马铃薯),都含有丰富淀粉。组成淀粉的元素是碳、氢、氧,所以是碳水化合物。它是由葡萄糖单体分子聚合而成。通过化学法或酶制剂矫正原有的物理性质,以符合各种工艺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巨大进展,利用酶法改良淀粉日趋广泛。自1949年起,人们从酵母细胞的抽提液中首次偶然发现了一种“异淀粉酶”,它能使淀粉的分支发生彻底变化,以后人们又从高等植物及其他微生物中相继分离出这种酶。
食用薄膜以玉米、马铃薯等淀粉作为原料,借助新型异淀粉酶的威力,使之经酯化、醚化或酰化后,其衍生物就是食用薄膜的直接加工材料。另外,这种改性淀粉还可以通过添加各种对食用无妨碍的性能改良剂来进一步提高制品的强度、抗老化性能和可塑性等。
据研究人员发现,食用薄膜的水溶性可以任意控制,而对食用无影响。它在人体内并不完全为消化器官分解吸收,因此有希望制成时髦的淀粉类低热量食品,胖人和担忧肥胖症者无须忐忑不安。
此薄膜的原料是淀粉,由葡萄糖分子组成,所以纵然变成包装的废弃物也会被水、土壤微生物或其他微生物迅速“吃”掉。焚烧这种废弃物也不会有有毒气体释放,不会污染环境。
淀粉薄膜的原料资源广阔,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它不但能封热、能印刷、能阻隔氧气,还能压铸成型……几乎集中塑料的全部优点,所以被誉为“包装中骄子”。
近年来,随着宇宙的开发和航空业的发展,专家们用它分装成细小颗粒和粉末状食物,从事宇宙行业的太空旅客可以连袋嚼吃,打破目前此类食物禁止携上飞船的规章,为宇航旅途中单调的菜单增添新的花色品种,难怪西方一些国家宇航局对淀粉薄膜特别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