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发布时间:2014年2月23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5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13984  浏览:

【原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文】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选自《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
    ④陂(bēi):水边。⑤亻素(sù):向,沿着

【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年】春,水落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18.选出下列句中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翔于云表    或异于二者之为
    B、或立于陂田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迁于故居之东    春夏之交
    D、甚驯而善飞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0.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及“怀民亦未寝”两句,体现了作者在贬官黄州期间朋友甚少,惟张怀民与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乐。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丰富的想像,虚写夏夜月光,于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D、从乙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21.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闲人”的含义?(3分)

【参考答案】
    17、一起;只;第二年;早晨
    18、B
    19、(1)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互错杂,原来这些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遇到)天气阴晴,光线明暗的变化,或俯视或仰望山里上下景致呈现许多变化。
    20、C
    21、①有闲情雅趣的人(表现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
    ②怀才不遇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苦难的价值
  • 下一篇:③“【 】”,李煜在这些词句中以丝缕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感
  • 【推荐文章】

  • 泊秦淮

    【原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 《苏州园林》(节选)

    【原文】 《苏州园林》(节选)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

  • 让铺

    【原文】 让铺 从大连返回大庆时,总算买到上铺硬卧票,心里暗自庆幸的同时,也担心着...

  • 宋朝的雨

    【原文】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

  • 雨过山村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

  • 【最新文章】

  • 《谈骨气》(节选)
  • 夏至
  • (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班上
  • 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
  • 4.将下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2分)人民
  • 5.读图。从右边这幅漫画中,你读出了哪些寓
  • 6.下面语段中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
  • 盐城自然保护区
  • 3.下面两个句子中各有一处语病,在不改变句子
  •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 “明天他们会给我送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来,是
  • 民工父亲的“幸福”
  • 材料一 去年以来,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