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姥姥的端午

发布时间:2014年3月12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1日
作者:王瀛  文章ID:14229  浏览:

【原文】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有改动)

【问题】
    1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答:
    16.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答: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答: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答:
    18.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答:
    19.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5.①“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②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③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概括提炼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除了写‘我’童年时……,还写了……”;再从文章中寻找重要信息并概括。从第⑤节“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第⑥节“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第⑧节“次年端午……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可以概括提炼。
    16.①运用细节描写(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
    解析:①考查细节描写(修辞的运用)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②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精彩语句的赏析。答题时,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生动的动词和修饰语等角度人手。
    18.①运用想像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②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③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④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本段所展现的意境与《蒹葭》相似。作者把人物放在“芦丛摇曳”“薄雾”弥漫的缥缈朦胧的环境中,这是在姥姥离世后的玄想,虚实相映,是一种以景物美衬托人物美的写法。
    19.①“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④“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⑤“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析:从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现了多次,从“童年”到“搬到城里”到“最后的端午”和“姥姥”离世后的次年端午,贯穿文章的始终;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为端午忙碌,作者通过端午来表现姥姥对我们的辛勤付出、对子孙的爱,“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对姥姥浓浓情感的载体。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着姥姥对子孙以及晚辈对姥姥的深厚情谊。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 下一篇: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辑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