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作者:未知 文章ID:15963 浏览:
【原文】
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地震造成海底断层移动的幅度过大时,就会导致断层间产生空洞,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就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这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美国和日本属于海啸预警做得非常好的国家。美国夏威夷海啸预警中心在太平洋设有近百个监测站,可以随时监视海面波动、海啸的发生和强度,及时发出警报。1983年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海啸发生后.第7分钟,最靠近震中的验潮站观刚到海啸波的到达,第14分钟时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制作的警报已向日本全国发布,并同时传达到太平洋沿岸各国政府指定的海啸防御机构,从而使这次海啸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问题】
18、为什么说海啸的预警工作非常重要?(2分)
19、海啸发生时,为什么“越在外海越安全”?(2分)
20、“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的作用?(2分)
21、文中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从下列三组数据中选择一组数据,简要说明运用该方法的好处。(2分)
A.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B.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沿岸。
C.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
22、读了本文后,再结合你对2004年末印度洋海啸情况的了解,谈谈这次灾难造成近二十万人生命和数以亿计财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8、有较为准确的预警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
20、准确地指出了海啸发生的条件21、不唯一,如A组:突出了海啸速度之快
22、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缺少及时准确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