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
作者:徐宗文 文章ID:15973 浏览:
【原文】
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①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②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③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④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⑤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⑥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⑦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⑧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问题】
14.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3分)
(①-③)用董健先生读书故事,引出论点。
④论述读书是“为知”,即【 】⑴⑧【 】⑶
⑤论述读书是“为己”,即修身、正己,提高修养
⑥⑦论述读书是“为人”,即【 】⑵
15.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宗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16.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
(2)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
17.下面材料和选文同是谈“读书三境界”,比较它们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第一境界曰:“吞”。乃生吞活剥,广收博采——是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
第二境界曰:“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第三境界曰:“品”。乃心灵碰撞,豁然贯通——是天机消溶于慧心的感悟升华阶段。
【参考答案】
14.(3分)⑴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⑵为黎民百姓而读书
⑶论述读书三重境界的关系,并指出第三重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15.(4分)引用的两处事例作用不同: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引出文章的论题(论点)(2分);宋太宗读书的事例为了证明读书“为知”的重要性,增加文章的说服力(2分)。
16.(2分)①“拧”是指理解错误、相反
②“内功”是指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17.(2分)选文是从学习的目的角度(1分)来论述,材料是从学习的方法、过程(1分)角度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