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作者:未知 文章ID:16117 浏览:
【原文】
【甲】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②“【 】,【 】”,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③“【 】,【 】”。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乙】在《论语》中说到有多么远的理想,其实它都在一个朴素的起点上。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孔子经常所说的那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总在想着自己的衣食,这是不足以担当一个君子、一个士的资格的。①【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所以有一次孔子要出远门,“子欲居九夷”,因为我们知道他要把他的美政理想布化天下,所以要去未发达地区。临走的时候,学生就劝他,“曰,陋如之何?”学生说,那么一个简陋的破地方,你上那儿干吗去。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孔子淡淡地说,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么这个“何陋之有”就流传下来,一直到唐代刘禹锡写了《陋室铭》,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这样短短一篇《陋室铭》里面,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朴素的居住环境的判读全都呈现出来了。(节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删改)
【问题】
11、请把甲段中第①句翻译在下面横线上:(2分)
12、根据语言环境,把甲段中所空第②③句默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②【 】,【 】。
③【 】,【 】。
13、甲段中提到的“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那么还有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 】和【 】。(1分)
14、乙段中第①句“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请你阐释这句话中两个“奢侈”的含义。(2分)
15、乙段第②句表明孔子认为自己所居不陋的原因是“君子居之”,你认为这与《陋室铭》中那一句意义吻合?(2分)
16、《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试做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1、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他们肩负着重任而路途又很遥远。(2分)
12、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分)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
13、孟子、庄子(1分)
14、第一个奢侈是指物质生活上的富有、享乐。第二个奢侈是指精神上的富足和享受。(大意相近即可)(2分)
1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16、没有嘈杂的琴瑟、箫管的乐音搅扰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的鄙弃,对官府公事的厌倦。是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的生动体现。(大意相近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