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桃花源记

发布时间:2014年8月4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6日
作者:陶渊明  文章ID:16821  浏览: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问题】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寻向所【志】(    )
    ③阡陌【交通】(    )
    ④便要还家(    )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5.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2分)
    答:
    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4分)
    答:
    17.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对……感到诧异
    ②标志,标记
    ③交错相通
    ④能“邀”。邀请
    14.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重点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找出一句给1分,找出两句给满分)
    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1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3分)
    17.成语是:世外桃源。(1分)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3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下一篇:天使的声音
  • 【推荐文章】

  • 横塘

    【原文】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

  • 东坡

    【原文】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

  • 遣兴

    【原文】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

  • 诉衷情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

  • 木芙蓉

    【原文】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

  • 临江仙

    【原文】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

  • 【最新文章】

  • 2.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
  •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
  • 5、综合性学习——走近温州文化。(7分)(1
  • 航天技术减缓气候变化
  • 死海真的很美,人未近前,远远望去,就会发现
  • 巴西龟曲启示
  • 25.圣诞节来临前夕,有位网友在网上发表题为
  • 伤仲永(节选)
  • 赵普
  • 人类“新刺客”——噪光
  • 25、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 2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
  •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
  • 横塘
  •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