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作者:未知 文章ID:16995 浏览:
第一段
1.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5.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体现全文核心命意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9.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
为文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第二段
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3.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6.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7.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第三段
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2.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3.“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
老人、小孩。借代。
4.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清明,安居乐业。
5.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醉于山林之乐,醉于禽鸟之乐,醉于滁人之乐,醉于能与民同乐。
8.太守宴中饮食之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肴野蔌,都取之于当地。表现出游之乐取自于山水之乐,也表现滁州之地的富足,和自己出游的简朴。
9.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10.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四段
1.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
暮而归。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7.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8.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9.“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10.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3、本课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风霜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