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王定国①诗集叙

发布时间:2014年8月31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1日
作者:(宋)苏轼  文章ID:17529  浏览:

【原文】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参考译文:
    司马迁评论《诗经》时认为“《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过分;《小雅》虽然充满了百姓对朝政的怨恨,但却不违背礼义。”以我的观点看,这只是了解《风》、《雅》中那些产生于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哪能说辨析了《诗经》的主体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也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枯竭,所以这些作品还是符合礼义规范,认为贤士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罢了。如果要求从本性出发而用忠孝克制自己的话,那些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边远的海滨长达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丰腴融合,情感平和有治世之音,诗歌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但)这只不过是他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会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佩他的才思,叹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游览泗水,登上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了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不曾到过江,(平时又)糊里糊涂地,真像一个老农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不只是因为他的诗作啊!

【问题和答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C、畏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答案:C。畏:敬佩。意义同成语“后生可畏”中的“畏”。“畏其敏”意为“敬佩他的才能”。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答案:B。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B项均解释为“尚且”,C项分别解释为“因为”“把……当作”,D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在此”。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D。①句“犹止于礼义”说明依然受礼义的约束,③句意思是王定国担心自己死于偏远地方,不能报答天子之恩,说明其“忠”,④是作者看到王定国诗之后的心理。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答案:B。作者“废卷而叹”的原因是王定国被贬海上三年,二子均死,自己也差点儿因病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与志得道行者无异”的诗歌;即使有“幽忧愤叹”,也是感叹自己不能报答天子之恩。
    15、(8分)(1)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赫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除了准确解释词语外,还要注意“岂非……欤”这个特殊的反问句式。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译文: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主要词语“意”“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乌衣巷(唐) 人月圆 [中吕]山坡羊·燕子
  • 下一篇: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