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专家与通人

发布时间:2014年9月14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2日
作者:雷海宗  文章ID:17763  浏览:

【原文】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星期论文”专栏

【问题和答案】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    】。(2分)
    【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    】。(2分)
    【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参考答案】⑵“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要求表达应用E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运用。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5分)
    【参考答案】(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
    鲁迅是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考点】概括运用
    【解析】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2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
  • 下一篇:春声和春深
  • 【推荐文章】

  • 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

    【原文】 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 有多少人知道,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

  • 月光下的蛙鸣

    【原文】 月光下的蛙鸣 ①十几年前的一个寻常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

  • 宣纸上的故乡

    【原文】 宣纸上的故乡 黑白 ①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落就像画在纸上的水墨,是宣纸与徽...

  • 秋韵

    【原文】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

  • 朋友

    【原文】 朋友 巴金 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 七八天以...

  • 不要空喊读书

    【原文】 不要空喊读书 马南邨 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

  • 【最新文章】

  • 新修滕王阁记
  • 汪国真:触摸生命的极致
  •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
  •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
  • 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 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家有名士[注]
  •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 ④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认为,父母应该
  • ⑤在《谏太宗十恩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
  • 日历
  • 不妨“不求完美”
  • ②《月下独酌》一诗中,诗人李白展开浪漫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