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诗与直觉

发布时间:2014年9月15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3日
作者:朱光潜  文章ID:17773  浏览:

【原文】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问题和答案】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2.C、D
    (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3.C
    (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4.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15.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 下一篇:河的第三条岸
  • 【推荐文章】

  • 己亥杂诗

    【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 晓上空泠峡①

    【原文】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

  • 不完满才是人生

    【原文】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

  • 人生因学习而美丽

    【原文】 人生因学习而美丽 张修富 ①纵观古今,人类之所以能从幼稚走向成熟,由野蛮...

  • 邯郸冬至夜思家

    【原文】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 从香菱学诗谈起

    【原文】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 【最新文章】

  •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 ①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
  • (3)《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宠辱不惊的旷达胸
  • (4)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声音的句子。(写出
  •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
  •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篮不篮的方格子
  • 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⑥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
  • 材料一、雷锋,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楷模,他的
  • 《出师表》(节选)
  • 悲哀的玩具
  • 唐三彩
  • (1)《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
  • (2)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