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

发布时间:2015年1月10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5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0019  浏览:

【原文】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某中学准备开展“了解土地荒漠化,约束人类自身行为”的主题演讲活动,请你完成三项任务。

【问题】
    8.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激情洋溢的开场白(80—100字),要求用上“心驰神往”“与日俱增”两个词语。(2分)
    9.从下面三则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作为演讲稿的论据。(3分)
    材料一:1994年的《联合国关于防治荒漠化的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是: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情况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
目前
年增长数额
1560平方千米
2100平方千米
2460平方千米
3436平方千米

    材料三: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涉及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
    10.下面这段演讲稿中划线的5处,你觉得哪两句的表达错误或不妥当。(2分)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A)【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也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B)【而且对我们的先人已经产生了影响】。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C)【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甚至生活】。土地荒漠化、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D)衰退土地生产力,威胁江河安全,而且加剧沙化地区贫困。2003年,中国重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E)【与之相比,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参考答案】
    8.答案示例: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九寨沟、青海湖等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也有甘肃新疆无际的大漠戈壁。荒漠化的土地还在与日俱增,这些需要我们去关注,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评分:共2分。
    (1)符合演讲会的主题,两个词语运用恰当,语言通顺2分。
    (2)不符合演讲会的主题或者两个词语运用不恰当,0分
    (3)符合演讲会的主题,一个词语运用恰当,语言通顺1分。
    (4)符合演讲会的主题,两个词语运用恰当,语言不通顺1分。
    9.答案示例:材料一:我国土地荒漠化在加速扩展和蔓延。
    材料二:全球性土地荒漠化灾害范围广,受灾人口众多。
    材料三:人类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评分:共3分。每个1分;句子表述可以不同,意思对即可。
    10.答案:AE
    评分:共2分。一个1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5)我们写文章,在表达旧事物必然被新事物代替这个意思时,经
  • 下一篇:出师表
  • 【推荐文章】

  • 好事近①

    【原文】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

  • 社日①

    【原文】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②。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

  • 感受塔里木

    【原文】 感受塔里木 郭文涟 我真想待在那里一辈子都不走了。在那里可以看一轮红日怎...

  • 四月阳光

    【原文】 四月阳光 姚育明 ①天终于放晴了。西面的窗也进了阳光,北屋终于有了暖意。...

  • 寻隐者不遇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题...

  • 人类未来在方舟——移民太空

    【原文】 人类未来在方舟移民太空 如果说2012年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怎么办?正如英...

  • 【最新文章】

  • 没有蓝天的A深邃shuì,可以有白云的B飘逸yì
  • 6.请你在下面横线上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
  • 张元传(节选)
  • 植物塑料的兴起
  • 教育是民生之基
  • 那年冬天好大雪
  • (5)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抒发“
  • (2)李白《蜀道难》中“【 】,【 】
  •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
  • 古渡头
  • 孙悟空独自去学艺,他拜的师父是:【 】,
  • 我们的家乡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饶大地
  •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白发
  • 22.在学习课文《马说》之后,某班同学对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