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发布时间:2015年3月2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7日
作者:毕淑敏  文章ID:21151  浏览:

【原文】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
    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问题】
    1.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打她的孩子?请简述理由。(4分)
    2.文中的母亲认为对哪一类孩子可以动用轻微的武力?(20字以内)(2分)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母亲教子的一片苦心?请摘录下来。(3分)
    4.文章中有不少精妙语句,请寻出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5.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中母亲惩罚孩子的几条原则。(4分)
    6.读了此文,针对当今社会,对孩子纵容放任有余,严格要求不足;对孩子学习成绩衣食用度关心有余,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重视不够的现象,结合此文,谈谈你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
    1、为了让孩子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远离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
    2、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
    3、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
    4.示例:“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此句应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孩子的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玩劣,对社会公认的法则的无所顾忌。
    5、(1)放任不羁
    (2)其它任何方式无效
    (3)谨慎的使用
    (4)惩罚时把握尺度
    (5)婴孩和成人除外(答到三条即可得全分)
    6、提示:本文表达出一种威严的母爱和真挚的情愫。母亲的责罚是为了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导孩子走向正轨,去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母亲才动用责罚。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对孩子溺爱普遍存在的中国社会,这样严格教子的母亲并不多见。这样的母爱是深沉的。我们不赞成对孩子过分溺爱等(从肯定的角度回答)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 下一篇: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
  •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

  • 【最新文章】

  •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 留下长江的人
  • 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
  •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
  •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
  • 被施了魔的花园
  • 材料一: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
  •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
  •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
  • 滕王阁诗
  •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