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作者:未知 文章ID:23535 浏览:
【原文】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②。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郁离子见而嗟之曰:“是殆类汉之老郎与,然老与少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艺事繇③已之学,虽失时在命,而不可尽谓非已也。故粤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讦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解】①盖:雨具②桔槔(jiegāo):井上汲水用的工具。③繇(yóu):通“由”。从,自。
【问题】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2)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
译文:
19.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答:
(2)写出[乙]文中“天下之名言也”所指的名言,并简要说说你对该句名言的理解。
答:
20.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17.(2分)(1)拂:同“弼”,辅佐
(2)鄙:边境,边远,乡下
18.(4分)(1)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又用了三年把手艺学成,但又遇上大涝年景,汲水工具没有什么用,就回头又制作雨具了。
19.(6分)(1)示例: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和享受,等等。(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示例:做事应有远见,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所谓未雨绸缪,如果不能准确估计事物未来的发展情况,将会穷于应付,碌碌无为,劳而无功。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3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或“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卒章显志(或: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甲]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郑国有一个住在乡下的人学做雨具,三年把手艺学成,但碰上天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什么用,就放弃了做雨具而又改学做汲水工具。又用了三年把手艺学成,但又遇上大涝年景,汲水工具没有什么用,就回头又制作雨具了。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改穿军服,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做兵器,可是已经老了。郁离子见此而叹息说:“这大概就类似汉时的老郎那样了,然而老与少并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是上天的意志啊。各种工艺技巧是由自己学得的,虽然失去时机在天命,但也不能说自己没有过错。过去,粤地有一个善耕作的农民,开垦田地而种稻,连续三年都遭受涝灾,人们劝他应当排水而种黍,他不听,而仍然种稻。那年却大旱,连续三年,计算一下他的收获,除了抵偿以往歉收损失外,还有盈余呢。所以说‘干旱时就准备好船只,酷暑时就准备好皮衣’,这是天下的名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