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

发布时间:2015年8月25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2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3987  浏览:

【原文】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选自《话说重阳》)(14分)

【问题】
    9.在下面写出文中空缺的两个诗句。(4分)
    答:【    】,【    】。
    10.说说过重阳节主要有哪些习俗。(3分)
    答:【    】
    11.细读文章,概况重阳登高这一风俗形成的原因。(4分)
    答:【    】
    1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并作一点说明。(不超过60字)(3分)
    答:【    】

【参考答案】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登高和插茱萸。
    11.①大概是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②可能是农民在秋收以后上山采集野果、药材的生产习惯形成的;③祈求避祸消灾、步步高升;④祈求长寿。
    12.过小年送灶王爷之前需要进行大扫除,为干干净净过好新年作好准备。评析:此题考查平时的积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⑧写出两个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或古句文:【 】
  • 下一篇:我很欣赏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
  • 【推荐文章】

  • 这辈子最爱的人

    【原文】 这辈子最爱的人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

  •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 客至

    【原文】 客至 舍①南舍北皆春水②,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③今始为君...

  • 凭阑人·金陵道中

    【原文】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

  • 秋风引

    【原文】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解】...

  • 杨柳枝词

    【原文】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 【最新文章】

  •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
  • 谁该为中国人汉语功底寒心
  • 请你记得歌唱
  • 任座直言
  • 3.某同学被名著中的人物感动,写了一副对联。
  • 5.某同学说广泛深刻的阅读,使他对生活中问
  • 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引用欧阳修的一句名言
  •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
  • 钓虾
  • 童年都去哪儿了
  • 6、华夏文化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
  • 7、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感慨故乡遥远之意的
  • 8、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
  • “鸟巢”为何东西高南北低?
  • 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