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宽容”
作者:未知 文章ID:24427 浏览:
【原文】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下触怒了居功自傲心狭量窄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又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会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的美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家人给张英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的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问题】
17、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8、从选材的角度看,第一个事例与第二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4分)
19、第7段相对前面而言,是从【 】角度进行论证的,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用是【 】(4分)
20、选文主要运用【 】论据。(1分)
21、谈谈你对“宽容”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7、(2分)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18、(2分)相同点:都是古代宽容他人的事例。
(2分)不同点:一个是为国家利益;一个是为解决邻里矛盾,宽容的出发点不同。
19、(1分)反面
(1分)举例论证
(2分)从反面论证了宽容的感化力之大,人与人之间应当宽容相处。
20、(1分)事实论据
21、(3分)略(语言流利、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