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语言
作者:阿来 文章ID:24710 浏览:
【原文】
大地的语言
阿来
还在车上,热情的主人已经开始提供讯息,我知道了将要去的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地方。这让我有些心情复杂。
我不大愿意去那种古迹众多的地方。那种地方本是适于思想的,但我反而被一种莫名的能量罩住了,脑袋木然,不能思想。拜血中的因子所赐,我还是一个自然之子,更愿意自己旅行的目的地,是宽广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土地、群山、大海、高原、岛屿、一群树、一棵草、一簇花。所以,此行刚刚开始,我已经没有抱什么特别的希望。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令我兴奋的仅仅是在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嘘嘘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波,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向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原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刚刚生长出来时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雌蕊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这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古老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为仍然维持和发展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边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问题】
17.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答】▲
18.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4分)
【答】▲
19.“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0.结合文意,说说以“大地的语言”为题有哪些含义?(3分)
【答】▲
21.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当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7.欲扬先抑,与下文描写令人兴奋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形成对比,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农耕文明的赞美。(2分)
18.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2分)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2分)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面上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实际上,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的只是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写出比喻1分,具体分析3分)
20.①指大地上大片农田和生长茂盛的庄稼;②借此表达对农耕文明的依恋与热爱;③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的忧虑,希望引起人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重视。(3分)
21.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2分)作者没有否定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1分)他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要冷静地看待农业,土地、庄稼,永远是人类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资源,这样写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