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李静美《恩惠的倒钩》

发布时间:2015年9月1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1日
作者:李静美  文章ID:24794  浏览:

【原文】
    李静美《恩惠的倒钩》
    ①什么叫过错?任何东西只要一过头,也就错了。
    ②感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恰似一碗味道纯正的高汤,但添油加醋一过分,便原味尽失,出现了令人作呕的怪味。某学校可能是感恩的文章写多了,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等等似乎出不了新意,便转向感谢遗弃自己的人、欺骗自己的人、鞭打自己的人、伤害自己的人乃至自己的敌人,于是,感恩便成了神话中的“统仙袋”,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没有好坏、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敌友,不管犯什么罪的人,都可以找到向他感恩的理由,就像文革时期的全面武斗的理由一样:好人打好人是好事,因为不打不相识:好人打坏人活该,因为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坏人打好人光荣,因为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此感恩下去,不但日本人应当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恐怕也要向靖国神社磕头了。
    ③另外,感恩本是人们发自心底的自发性行为,它是以施受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谦让为前提的,如果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那么,“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便是施恩者的道德标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感恩当着施受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强制,便变成了交易。报载:湖北省襄樊总工会取消了5名贫困大学生的受助资格,理由是他们不懂得感恩,受助一年多,没有给援助者写过一封信、打个一个电话。这样的活动,不得不让人忧虑:在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的同时,也取消了中国孝义文化的精髓。对施善者来说,善有真假之分,“善而急人知,善虚即为恶意”,如果捐助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这不是真善,而是奸商,因为商品广告费要比善款昂贵得多;对受助者来说,感恩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有的见诸于语言,有的见证于行动,说感恩的未必会感恩,不说感恩的也未必不懂感恩。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大恩不言谢”之说,如果每一种善行,都要求受助者以规定的形式来进行回报,便如堂恩所说的那样:“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者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到哪里。”
    ④几年前,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某高校一学生自幼父母双亡,家景贫寒,得一富豪资助完成了学业。在其成长过程中,有关媒体跟踪报道,富豪资助之事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前夕,又有记者采访这名学生,问他应怎样感谢资助人,该生说:“不,我不感谢他,贫困是令人羞愧的事,他用我的贫困换取了荣誉,我为他的资助付出了自尊,我们是等价交换。”这则报道,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⑤中国孝义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片礼义之邦的国土中,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每一个善行,但对施恩者的过度崇拜,往往会成为民权下跪的明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善行是称颂的理由,但不是依赖的路径。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带倒钩的恩惠却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有删改)

【问题】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第③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3分)
    1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恩惠的倒钩”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4.我们要警惕要求回报的恩惠。(答我们需要警惕带倒钩的恩惠或“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带倒钩的恩惠却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也得分)(2分)
    15.举例论证。(1分)以襄樊总工会以不懂感恩为由取消贫困大学生的受助资格为例,(1分)论述了把感恩当着施受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强制便变成了交易的道理,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分)或:一名大学生不感谢资助他的富豪为例(1分),论述了我们不必对施恩者过度崇拜的看法,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分)
    16.如果每一种善行,都要求受助者以规定的形式来进行回报,那么受恩者将丧失人权和尊严。(意对即可)(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藤野先生》片段
  • 下一篇: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