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①之所以得天下
作者:未知 文章ID:25045 浏览: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①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②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③,吾仇也;燕王④,吾所立;契丹⑤,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⑥,函⑦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⑧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⑨传序》)
【注释】①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③梁:梁王朱温,晋王仇敌。④燕王:刘仁恭,晋王曾拥立他。⑤契丹:指首领耶律,曾跟晋王违背盟约。⑥组:绳索。⑦函:用木匣装。⑧雠:同“仇”。⑨伶官:后唐庄宗宠信伶人,许多伶人做了官。伶人,古代指戏曲演员。
【问题】
7.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以【知】之矣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
B.岂【非】人事哉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C.而皆背晋以【归】梁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负】而前驱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仲永【之】通悟(《伤仲永》)
B.【以】三矢赐庄宗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入【于】太庙 饮【于】河、渭(《夸父逐日》)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10.一般而言,赢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作者却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意在强调▲(用文章的语句作回答)(2分)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节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作对比,其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有较强的说服力。
B.文章用“三矢”贯穿前后,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这一典型事例,论证文章的观点,这和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鱼和熊掌为例论证文章的观点在写法上是一样的。
C.文中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如“满招损,谦受益”等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D.看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会让人自然地想起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的见解都有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7.(2分)B
8.(2分)C
9.(2分)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0.(2分)“皆自于人欤”(“岂非人事哉”)
11.(3分)B(孟子是用鱼和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而不是用鱼和熊掌为例论证观点)
附:《伶官传序》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拥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宗庄出兵,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请出三枝箭,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索绑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叛军,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