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贾祖璋 文章ID:25168 浏览:
【原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长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明陈辉)正是指的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⑥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火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⑦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有的则微带黄色。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⑧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⑨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⑩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选文有删改)
13.第①段引用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例子有何作用?(2分)
▲
14.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
15.文章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运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荔枝在通常情况下的大小及重量。
B.第⑥段引徐火勃诗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说明荔枝壳膜的特点,其中“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
C.第⑧段引杜牧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主要说明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
D.文章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特点,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学性。如果抽掉了这些古诗文,文章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参考答案】
12.(4分)③段荔枝的颜色、④段荔枝的形状;⑦段荔枝的果肉、⑨段荔枝的果核。(每处1分,缺少定语“荔枝”该点不得分)
13.(2分)引出说明的对象荔枝;激发阅读兴趣。(每点1分)
14.(2分)“大多数”意为超过半数很多的数量,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有很多种,“深红色或紫色”是其中主要的颜色(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1分)。
15.(3分)交代了说明的对象、产地、成熟的季节及鲜果的颜色(2分,写出一点不得分、两点和三点得1分、四点得2分);引用古诗句,增强文学性(1分)。
16.(3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