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作者:未知 文章ID:25467 浏览:
【原文】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问题】
8.下面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修】(长长的)竹千余竿
B.负势竞【上】(向上) 流水【周】(环绕)于舍下
C.在昼犹【昏】(夜晚) 【信】手把笔(书信)
D.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去】我万里(距离)
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飞泉落【于】檐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尽在【其】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封题【之】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2分)▲
11.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4分)
(1)文中这一个字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2分)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甲文表达的情感:▲;乙文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8.(2分)C(昏暗/随意)
9.(2分)D(助词,的;A介词,在/介词,从;B代词,这/代词,他的;c连词,表目的/动词,认为)
10.(4分)
(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1分)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分)。
(2)大致像这样(1分),不能详尽记述(1分)。
11.(4分)
(1)绝(2分)
(2)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2分,甲、乙各答出一点即可,意近即可)。
附: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