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王璞 文章ID:25817 浏览:
【原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
王璞
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至理名言,在广为传播之后,便会化作人们的口头语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是一例。这原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见《孟子·尽心下》)现在说“心信书不如无书”,多谓读书要独立思考,灵活运用,而不可拘泥于书本、盲目搬用书本。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名人名言,其判断固然成立,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并非任何书籍上的任何结论都绝对正确,都可以照办无误。【因此对书不可尽信,更不可迷信】;以为凡是上了书的就是对的,那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心理。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观点,早已为世人认同,许多作家都爱用它表明自己的看法。如姚雪垠曾在《李自成》第三卷中借人物李岩的口说道:“……连孟夫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不可靠的东西很多,有时颠倒黑白,有时隐恶扬善,有的地方是传闻之误,也有的地方是有意栽赃,各种情况,不胜枚举。”显然这是针对一些包藏祸心的书而言。今天我们仍然应该警惕有些披着彩衣、居心叵测的书,要明辨是非,不为任何谎言所迷惑。
至于有些书记载失实,是要注意辨析的。譬如许广平写过许多关于鲁迅的回忆录。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许多著作确有史料价值,可是对其尽信,也不妥当。据朱正先生考证,许广平的著作中也有误记失实之处。朱正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本《鲁迅回忆录正误》,很有见地。读者若对鲁迅生平事迹有兴趣,是应该读读这本书的。
还要说到,有些书是经典著作,甚至是革命理论的权威著作,世人确实应该认真学习,领悟其精神实质,可是如果对其尽信乃至迷信,甚至把其中的一词一句都看成灵丹妙药,就会走入误区。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毛泽东语录本被奉为“红宝书”,人们时时处处背语录,结果弄出了打语录仗的闹剧。其实,毛泽东本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反对过“本本主义”,并不主张“尽信书”。不读书不行,“尽信书”也不行,看来对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独立思考精神。
【问题】
23.填空:文中的“【 】”这句话可作为本文的论点,它的含义是:【 】。(3分)
24.简答:
(1)作者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由是什么?(3分)
(2)“因此对书不可【尽信】,更不可【迷信】”,“尽信”与“迷信”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3、论点:尽信书不如无书。(1分)
含义:读书要独立思考,灵活运用,而不可拘泥于书本,盲目照搬书本。(2分)
24、(1)有些书披着彩衣,居心叵测。(2)有些书记载失实。(3)有些经典著作应该领悟其精神实质,而不能把其中的一词一句看成是灵丹妙药。(3分)
(2)不可调换。“尽信”只是不动脑子,书上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迷信”则是盲目相信,只要是书上说的,都绝对相信,可见痴迷的程度更甚。(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