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文章ID:25902 浏览:
【原文】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问题】
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未尝识【书】具/乡【书】何处达
B.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以为【是】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B.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其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仲永天资过人,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C.本文先抑后扬,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8.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你引用文中原句说说后两个阶段的情况。并用自己的话分析方仲永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5.(4分)D(两个“异”都是“对……感到诧异”的意思。)
6.(3分)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7.(4分)C“先抑后扬”应改为“先扬后抑”
8.(5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⑵“泯然众人矣。”(答对两点得2分)
方仲永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亲目光短浅,把仲永能写诗当做了有利可图的事,根本不让仲永学习。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也可从其他角度来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