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淡之美(有删节)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7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21日
作者:李国文  文章ID:26382  浏览:

【原文】
    淡之美(有删节)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些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chán店铺)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一种艺术。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ji佛经中的唱词)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问题】
    14.文章是如何逐层深入的进行论证“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2分)
    ▲
    15.苏东坡诗中的“浓抹”与上文中的“浓妆艳抹”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
    16.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从不同侧面论述“淡之美”,试列举一组并说说它突出了“淡之美”的什么具体意义。(2分)
    ▲

【参考答案】
    14.文章从生活中常见的女孩子容貌的“淡之美”论起,接着论证了自然景色和饮品的“淡之美”,最后论述人的生活也应追求“淡之美”。从自然到人生,层层深入。(2分)
    15.不相同,苏轼诗中的“浓抹”是指“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景色,而上文中“浓抹”是人的行为,是贬义的(2分,一点1分)。
    16.女孩子淡妆与浓抹的对比,来突出“淡比之浓,更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
    咖啡与茶的对比,来突出“淡”带来的“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
    人生活方式“淡与浓”的对比,来突出“淡于身心更有裨益”。(2分,写出1组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呼兰河传》中的节选文字
  • 下一篇:春之怀谷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