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是积木是家园
作者:未知 文章ID:27078 浏览:
通常认为美国是一个没什么历史的国家,建国才两百来年,很多人谈到这点时,不免有几分不屑:哈,这跟我们的五千年怎么比?但逛了一趟美国之后,我的结论恰恰相反:是美国,而不是我们,更懂得珍重历史,历史保留更完整。
美国很多老城,几乎就是一座座城市发展史的露天博物馆,两百年前的建筑,一百年前的建筑,五十年前的建筑,大片大片保留了下来,有如巨树的年轮,脉络清晰可见,几乎就没有损坏的痕迹。走在安静的旧街区,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时空倒置,自己不是走在二十一世纪,而是回到了从前。
后来去了俄罗斯,印象也大抵如此。国外许多城市肌理也往往是几百年一脉相传,很少人为断裂。无论现代化怎样突飞猛进,并不影响历史的延续。现代化并不跟历史冲突、排斥,而是从历史中点点滴滴地自然生长出来。这么一来,几百年积淀的物资、精神财富,尤其是几百年积淀下来的生活方法和价值观,就都层层叠叠地完整传承下来了,没有被推翻、砸烂或摧毁,而是代代相传,代代受益。
说这么多外面的事情,归根结底,当然还是为了对比我们自己。广州,成都,南京甚至北京,从南到北,几乎所有历史名城,能找得出哪座有完整的年轮吗?很沮丧,完全找不到。那些号称千年古城的名城,除了经过千辛万苦才挽救下来的个别盆景式的历史建筑外,你还看得出它们两百年前、三百年前抑或一千年前是什么样子吗?坦率地说,甚至连十几年前是什么样子,大都了无痕迹了。十年一拆,五年一建,仿佛一棵树长几年就砍,长到碗口粗就砍。就这样不断地砍砍长长,我们的城市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永远在推倒重来。
毋宁说,我们的城市是一堆一堆的任人堆砌的积木。今天想这么堆就这么堆,明天想那么砌就那么砌。换一任地方官就换一套思路,城市就跟着换一种色彩。楼永远在拆了建、建了拆,路永远在修了挖、挖了修,折腾永无止境。物不是,人亦非,随着城市景观变动的,是市民也走马灯般换来换往—─铁打的地皮流水的城,更有流水的人。即便你是业主,也不知道你能在自家的院子里住多久,害怕哪天大红的“拆”字会突然写上你家的墙头。
物人两非,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整个城市文化、全部生活方法的面目全非。文化是个特别娇气的东西,她是需要积淀的,如此这般,还有什么能积淀下来,还有什么城市文化可言?我们的城市总是簇新,总是时尚,我们以此自豪。岂知,簇新和时尚不是没有代价的,最大的代价之一,就是整个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空心化。它的簇新和时尚,其实与你无关,你并不能从中得到些许方便、些许温情。它不服务于你的生命节律,你只是它的一个匆匆过客,多你不多,少你不少。
积木中是没有人的,开发者从不承认原住民的概念,他们眼里只有过客,或者说,只有租客。所有市民对自己脚下那块土地都只能暂时租借,而且能租多久不由你说了算。就算契约有规定,假如哪天人家发现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契约会马上作废。所有市民都是游牧民或者说都是城市的佃户,所有市民都扎不下根、都做不了城市的主,所以城市要大拆大建大迁徙,要变着方法折腾,市民还有什么力气挡得住呢?
欧美的城市发展大致都谈不上快。但这未必那么可怕,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发展慢,而是折腾。把发展变成熊掰包谷,掰多少丢多少,这样的发展再高速,也不要指望能给后人留下多少财富,家底永不会厚起来,起点永不会高起来。城市不是积木,城市是家园,是属于千千万万原住民的家园,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这就需要给城市原住民充分赋予公民权力,使他们有力量捍卫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以他们坚实的公民权力,来组成城市社会和文化生态的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