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平视
作者:李隆汉 文章ID:27718 浏览:
【原文】
学会平视
李隆汉
①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②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③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biàn,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④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⑤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问题】
16.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分)
17.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中“嘉言懿行”是指。(2分)
18.第④段列举了哪两个事例?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它们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6分)
19.完成下面两小题。(8分)
(1)点评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点评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6.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17.“告老还乡之时赋诗明志,他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大官,而是当年的赵四郎”(或“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18.孙中山还是留学生时,平视张之洞的例子,阐明了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或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阐明了敢于平视权贵)罗斯福总统待人一视同仁的例子,阐明了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事例概括4分,每个2分;阐明道理2分,每条1分。事例概括仅写某某人的例子,没有简要概括每个扣1.5分。没有“留学生”和“总统”每个扣1分)
19.(1)示例:“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和“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把某些人见到达官贵人巴结献媚跟孙中山平视权贵的态度进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要学会平视权贵,从而论证了要学会平视他人。示例:“躬”“屈”“仰视”“挺”“抬”“平视”,一系列的动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巴结权贵和平视权贵两种不同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鄙视,对后者的敬仰。
(2)示例:“穿着草鞋”说明地位不高,“微笑”透露出我们内心的淡定从容,“平视一切”,不低声下气,也不颐指气使,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堪称真正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