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作者:未知 文章ID:28233 浏览:
【原文】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深入不毛 不毛:
(3)庶竭驽钝 驽钝:
(4)亮每患粮不继 患:
18.翻译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语段(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句中的“志”指什么?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2分)
20.语段(乙)用司马宣王(司马懿)的话做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7.(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不长草木的地方,荒凉之地
(3)比喻自己平庸的才能
(4)担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能力。“卑鄙”属于古今异义,此题考查的是它的古义。“不毛”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驽钝”在这里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患”在这里作动词用。一题一分。
18.(1)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在翻译过程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好要注意主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19.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解析】此题中的“志”是志向、理想、抱负的意思,所以学生很容易从(甲)段中找出表明他志向的句子。
20.从对手的角度,运用语言描写,侧面表现诸葛亮的奇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