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
作者:未知 文章ID:28351 浏览:
【原文】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 )。犯这种毛病的人会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 ),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 ),“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⑤要矫治上述三种流行的毛病,惟一的方法是扩大眼界,加深理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辟疆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圃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问题】
24.第②、③、④段中的括号里依次应填( )。(2分)
A.中毒 残废 短视
B.残废 中毒 短视
C.残废 短视 中毒
D.短视 残废 中毒
25.第⑤段开头一句中的“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 】、【 】、【 】;
作者认为,这三种毛病会导致【 】。(3分)
26.在第⑥段中,作者谈了“个人的经验”,这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答:【 】
27.全文谈的是【 】和【 】的关系。(2分)
28.举例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的句子)的理解。(4分)
答:【 】
【参考答案】
24.B
25.根本不知
知得不正确
知得不周全
在文艺趣味上的欠缺。
26.读者须时常创新趣味。
27.知
趣味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