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
作者:未知 文章ID:28726 浏览:
【原文】
有感于读书声已经消逝
①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潜移默化,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悠久传统。
②然而,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不久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我们的校园,可是现在我们校园里变得沉寂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他大声疾呼:“大拇指代替不了喉咙!”看来,校园里没有书声,已经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了;而且,全国听不到读书声,已经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大问题了。
③对青少年来说,朗读为何如此重要?钱理群在北大讲授“鲁迅研究”的体会,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百转的情感,里面那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讲鲁迅作品,最主要的是读……这是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通道。”其实,读鲁迅是这样,读其他经典篇章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脱离对文本的潜心阅读,学子们怎会受到美的熏陶、写作方法的启迪和人文精神的化育?
④可是,多少年了,我们的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中考、高考不是全都不考朗读吗?于是,“阅读练习册”就堂堂写,“大卷填空题”就天天练,在“哑巴语文工厂”流水装配线上,孩子们就这样经受着模式化操作训练。干的全是“手工”活,见到“阅读分析”就头疼,还谈什么朗读乐趣呢?“手指代替了喉咙”,也算我们一种特殊“国情”吧?
⑤当然,读书声的消逝,还只是一种表象,其内里隐藏着的是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缺失,这才是让人们深长忧虑的!
⑥但,历史必定还是要发展的。我们在建设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必然要相应建设文化大国。而文化建设较之经济发展,定然难之又难,那么,我们就从抓琅琅读书声为起步吧!
(作者:桑永海,有删改)
【问题】
22.(2分)文中引用文化部部长的话有什么作用?
23.(2分)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你谈谈表达效果。
24.(2分)与第③段比较来看,文章第④论证角度有什么变化?
25.(3分)请你小声诵读第⑥段,写出三个你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
26.(3分)从第⑤段来看,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读书声的消逝,作者深层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22.(2分)反问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论证更有力?
23.(2分)第3段是从正面论证,第4段是从反面论证(或从反面论证读书声已经消逝)
24.(3分)重读:必定、必然、相应、定然、难?
次重读:经济、文化、读书声、起步?
如学生找到2个重读词,另外一个是次重读词,也给全分
25.(3分)作者从读书声的消逝,敏感地意识到全体国民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缺失
26.(50分)根据基础等级和特色等级综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