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节选)
作者:梁衡 文章ID:28861 浏览:
【原文】
海思(节选)
梁衡
眼前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那如花灿开的浪,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极目望去,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 】那由地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像秋风田野上盛开的棉朵。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赶来到脚下时便陡立成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啪”的一声,一头撞在那些圆溜溜的礁石上,顷刻间便化作了点点水珠和星星飞沫。】还不等这些水珠从礁石上退下,又是一排水墙,又是一声巨响,一阵赶着一阵,一声接着一声,不休不止,无穷无尽。倒是水雾里的那几只海鸥在悠闲地盘旋着,打着浪尖。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风鼓满襟袖,任浪花打湿鞋袜,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而那隆隆的浪,滚滚的波,那浪波与礁石搏斗的音乐,又激荡起我浑身的热血。海啊,原来是这个样子。
每天,我在海边散步,便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我知道这水和空气本是透明无色的。但天高水深,那无数的“无色”便织成了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缥缈,一种思想的驰骋。朱自清说,瑞士的湖蓝得像欧洲小姑娘的眼,我这时却觉得这茫茫的大海蓝得像一个神秘的梦。
渐渐,我奇怪这海的深和阔。那滚滚的海流何来何去?那万丈长鲸,何处是它的归宿?那茫茫的彼岸又是什么样子?我想起书上说的,在那遥远的百摹大海域,舰艇会突然失踪,飞机会自然坠落。在大西洋底,有比喜马拉雅山还高的海岭在起伏,有比北美大峡谷还深的海洋深谷在蜿蜒。还有那海底的古城,那长满了绿苔的墙,那曾是住宅和商店的房。真不知这一片深蓝色中还有多少个这样的谜。本来,不管是亚洲高原上的大河,还是澳洲大陆上的小溪,都将在这里汇合;不管是杨贵妃沐浴过的温泉,还是某原子能电厂用过的冷水,都要在这里相聚。【时间和空间在大海里拥抱。】太阳晒着,将这一切蒸发、循环;台风鼓着,将他们翻腾、搅拌。亿万年的历史,五大洲的文明,纵横相间,一起在这里汇拢,融进这片深深的蓝色。科学家说,物质是不灭的,那么捧起一掬海水,这里该有属于大禹那个时代的氢,也该有哥伦布呼吸过的氧。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
【问题】
7、请在【 】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写出这样填的理由。(2分)
你填写的标点是【 】,理由是【 】。
8、第一段作者调动了身体各种器官的感觉来展现大海的气势,请你分别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3分)
⑴【 】
⑵【 】
⑶【 】
9、看到大海后,“我”的感觉怎样的?请在第一段中找句子回答。(2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与第三段的内容,并揣摩第二段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第一段写【 】,第三段写【 】。
第二段的作用是【 】。
11、请你对划线的句子进行赏析。(2分)
赶来到脚下时便陡立成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啪”的一声,一头撞在那些圆溜溜的礁石上,顷刻间便化作了点点水珠和星星飞沫。
12、第三段“时间和空间在大海里拥抱”是何意?请你在本段中找出恰当的句子来解释这一句话。(2分)
【参考答案】
7、“;”,前后两个句子为并列关系。
8、从视觉:即如花灿开的浪,时起时伏的波……;从听觉:“啪”的一声,一头撞在……;触觉:任浪花打湿鞋袜。
9、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又激荡起我浑身的热血。
10、描写大海的壮阔图景
写由大海引起的联想
承上启下
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场景,赞美了大海的壮美。
12、“亿万年的历史,五大洲的文明,……融进这片深深的蓝色。